
补气养血十六法
《补气养血十六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补气养血十六法(4页珍藏版)》请在启牛文库网上搜索。
1、补气养血十六法 气血是生命的根本,气血不足即中医学中的气虚和血虚。 气血不足的结果会导致脏腑功能的减退,引起早衰。 气虚则畏寒肢冷、自汗、头晕耳鸣、精神萎靡、疲倦无力、心悸气短、发育迟缓。血虚可见面色无华萎黄、皮肤干燥、毛发枯萎、指甲干裂、视物昏花、手足麻木、失眠多梦、健忘心悸、精神恍惚。如果把人体比作生长植物的话,气就是阳光,血就是雨露,二者共同作用于人体,使其茁壮成长。 一旦气血不足,将导致人体机能全面性溃败。气为血之帅是指气能生血、气能行血及气能统血等三大方面. 气能生血:血的化生过程离不开气化。无论是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水谷精微转化成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血液的过程,还是精转化
2、成血的过程,都需要依靠气的作用。气盛,则生血充足。气虚,则影响血的化生,甚而出现血虚。 气能统血:气对血液具有统摄作用,使之循行于脉中,而不致外溢。气的统摄作用主要是由脾气来实现的。如脾气虚,不能统血,临床上就会出现各种出血病证,被称为“气不摄血”。 气能行血:血液在脉中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即所谓“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布散、肝气疏泄条达都与血液的运行密切相关,无论哪个环节功能失调,均可导致血行不畅。血为气之母 血是气的载体,同时也是气的营养来源。因此,气在没有血的情况下不可能独自存在。临床上血虚会使气的营养无源,导致气亦虚。血脱则使气无所依附,从而气也随之而脱。 因
3、此可见,气和血有很大的关系,相互牵连,密不可分,所以,我们在补气的时候不要忘记补血,补血的时候也不要忘记补气。中医补气补血有妙方一)中医补气十六法中药补气:黄芪,人参,党参,太子参,黄精,西洋参,白术等。成药补气:补中益气丸,十全大补膏,归脾丸,参苓白术丸等。艾灸补气:足三里,神阙,关元,脾俞,气海,百会肺俞等。针灸补气:足三里,百会,三阴交,气海,关元,脾俞,肺俞等。注射补气:黄芪注射液注射足三里。胎盘注射液注射三阴交等。输液补气: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药茶补气:人参灵芝茶,黄芪枸杞茶,洋参麦冬茶等。药膳补气:黄芪心肺汤,人参炖母鸡,党参炖排骨等。药酒补气:黄芪,人参,灵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补气 养血 十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