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启牛文库网! | 帮助中心 知识改变命运,上传文档,获取收益!上传文档QQ群:387200517 — 邀人有奖!
启牛文库网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办公文档
    总结报告 心得体会 工作范文 工作计划 解决方案 会议纪要 述职报告 事务文书 模板表格 调研报告 经验事迹 规章制度 招标投标 理论文章 礼仪庆典 活动策划 求职简历 演讲稿致辞 Excle表格 其它办公文档
  • 教育资料>
    教育资料
    幼儿教育 小学教育 初中教育 高中教育 大学教育 考研资料 教学教案 教学课件 教学研究 教育范文 考试资料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精品作文 培训教程 培训教材 职业教育 成人自考 外语文库 认证考试 手抄板报 其它教育文档
  • PPT专区>
    PPT专区
    PPT模板 PPT素材 总结计划 企业培训 教育课件 述职竞聘 党政军警 商业策划 融资路演 高端商务 工作办公 政府汇报 医学医疗 毕业答辩 节日庆典 演讲培训 餐饮美食 唯美清新 中国风格 行业数据 旅游生活 其它PPT模板
  • 建筑工程>
    建筑工程
    建筑规范 建筑设计 建筑施工 工程图纸 工程造价 水利工程 路桥工程 园林设计 室内设计 结构设计 电力电气 暖通空调 勘察测绘 给排水 钢结构 房地产 其它工程文档
  • 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
    企业文化 薪酬管理 合同协议 人力资源 绩效管理 创业孵化 招商加盟 商业计划 市场营销 企划宣传 资本运营 财务报表 商务礼仪 项目管理 其它管理文档
  • 行业资料>
    行业资料
    标准规范 人文社科 法律文献 工业制造 IT网络 医药卫生 农林牧渔 自然科学 金融证券 旅游娱乐 食品饮料 家居家电 其它行业资料
  • 生活休闲>
    生活休闲
    科普知识 励志创业 婚嫁育儿 家居装修 户外运动 美食烹饪 摄影摄像 文化艺术 网络生活 服装配饰 星座运势 宗教风水 美容塑身 娱乐时尚 保健养生 两性情感 时政新闻 社会民生 琴棋书画 游戏攻略 留学签证 手工制作 滑稽幽默 宠物驯养 其它百科知识
  • 百家杂谈>
    百家杂谈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启牛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教育论文-日语主体动作客体变化动词句的语文特征的论文.docx

    • 资源ID:235448       资源大小:19.81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享超值特权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教育论文-日语主体动作客体变化动词句的语文特征的论文.docx

    1、日语主体动作客体变化动词句的语文特征的论文1.引言 日语中的主体动作客体变化动词是指主体对客体施加动作或作用,从而引起客体发生动作、状态变化的及物动词,如殺(杀死)、壞(弄坏)、曲(弄弯)、止(停止)等。这些动词本身兼有“主体的动作”和“客体的变化”两方面的意思,被看作是及物性最强的典型的及物动词。日语中对及物性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分辨而展开的,大部分研究都只停留在动词层面,而对于同一类型的及物动词在句子中及物性如何体现并没有提及。那么由主体动作客体变化动词构成的动词句的及物性是否都是相同的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来看下面两个句子。 从例(1)中可以看出“太郎杀死了次郎”是一种

    2、作用关系,太郎对次郎施加了动作作用,次郎发生了变化,句子和动词一样及物性是最高的。而例(2)如果翻译成“由于空袭太郎烧毁了房子”,把太郎看成动作的施加者,则意思不通,且不符合句子本义。汉语意思应该为“太郎的房子由于空袭被烧毁了”,也就是说形式上用的是及物动词,但意义上却带有受动的含义。太郎并没有对家施加任何作用,家燒(烧毁房子)这个动作并不是太郎发出的,他只是承担了由于空袭而导致房屋毁坏的结果。由于主语太郎并没有对宾语家施加任何作用和影响,相反,主语却因为宾语的变化“房子被烧毁了”而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很难认为该句的及物性和动词本身的及物性一样高。 从主语受到影响的角度来看,例(2)具有受动的

    3、含义。殺和燒同样都是主体动作客体变化动词,动词本身的及物性都是最高的,为什么上面句子的及物性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2.理论基础 日语的及物性研究主要围绕动词进行。传统的日语研究主要把及物性看作一种作用和影响的施加。天野(1987)对状態变化主体他動詞文进行考察,认为“及物性”不单单表示“施加作用”,当把它的意义扩大到“所有”时,就可以正确解释状熊变化主体他動詞文了。天野虽然分析了句子的及物性,但并没有明确指出在哪个层面上“所有”也是及物性的用法之一。如天野认为例(2)表示“所有”含义,但句子谓语动词燒(烧毁)本身并没有表示“所有”的含义,那么这个含义是来自于哪里的呢?对

    4、于这点,他并没有进行解释。 角田(1991)把句子的及物性定义为事态的参与者在二者(施动者和受动者)之上,施动者对受动者施加作用,且使受动者发生变化。但他也只考察了不同类型动词的及物性,并没有考察同一类型的动词在句子中产生不同及物性的现象。 本文虽然同意角田(1991)对及物性的定义,但认为在分析时应区分不同的层面。如果一概而论,就无法解释为何采用高及物性动词的句子其及物性却可能很低。因此在谈及物性时,应首先明确所指的是哪一层面的及物性,动词的还是句子的。本文认为除了动词和句子,我们还可从另外两个层面讨论及物性,那就是事态和认知主体的认知,也就是说可以从四个层面来讨论及物性。根据对相关文献的调

    5、查,在日语研究或国内的汉语和英语研究中,还没有人明确提出要分多个层面来讨论及物性。 以下将阐述在事态、认知、动词、句子四个层面的及物性分别所指的含义。 首先,事态是我们对外界进行描述时的基本材料,事态本身就具有及物和不及物两种类型。如“太郎杀死了次郎”这一事态中有两个参与者,并且其中一个参与者太郎对另一个参与者次郎施加了作用,使次郎发生了变化,是一个及物的事态;而“太郎跑步”这一事态中只有一个参与者,并且太郎未对任何对象施加作用,是不及物事态。当然也存在处于及物、不及物两者之间的类型,如“太郎举起了双手”,虽然事态中只有一个参与者,可是太郎对自己的手施加了作用,手虽然是太郎身体的一部分却不等同

    6、于太郎,因此这个事态介于及物与不及物之间。 其次,事态只有进入人的认知,才能成为我们组织语言的材料。而人的认知是带有主观性的,如对于“太郎杀死了次郎”这个事态,人的认知既可以认识到整个的事态,产生一个及物的认识,也可能只关注次郎死了这个变化结果,产生一个不及物的认识。因此,人的认知的选择性对句子的及物性也产生重要作用。 再次,现有的动词作为已经存在的语言实体,具有一定的用法、含义,这些是不可以任意改变的。其本身也有及物和不及物两种用法,那就是通常所说的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如日语里的殺(杀死)、食(吃)是及物动词,寝(睡觉)、走(跑步)是不及物动词。 最后,句子作为反映人们思想的产物,是由事态

    7、经过人的认知过程的加工,再通过具有一定客观性的语言规律用单词连接起来的产物。所以一个动词句子所体现的及物性由动词、事态、认知方式三个层面的及物性所决定。及物性高的句子,其作为客观材料进行描述的事态也必须是及物的,也就是事态要有两个以上的参加者,施动者对受动者施加作用,受动者从而发生变化。认知主体在认识事态时要采取及物的认识方式,意识到事态的施动者和受动者,在产出句子时采用实际事态的施动者作为句子的主语。最后,认知主体使用的动词必须是及物动词,即动词本身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能够表示以上的及物事态。这样的句子其及物性较高,但如果在任何一个方面不满足以上条件,句子的及物性便相对较低。上述四个层面之间

    8、的关系可用图1表示。 本文要研究的动词都是主体动作客体变化动词,在有关及物性的研究当中,它们都被看成是及物动词的典型,因此,本文不再讨论动词的及物性,而主要讨论“事态”和“认知主体的认知”两个层面如何对句子的及物性产生影响。 对于事态与认知之间的关系,认知语言学中已有很多相关理论成果。langaker(1990)提出了“台球模式”(billiard-ball del),把外界的一切存在物看成像球一样的物体,一个球受到外力的作用,开始移动,并且通过撞击其他的球进行能量传递,另一个球受到外力也开始移动整个外界通过能量的传递而形成一个网络langaker还把“台球模式”的一个侧面,特别是能量单向的传

    9、递的事态认知模式称为“动作链模式”(atin hain del)(见图3)。 但是,我们用语言所表达的事态通常不是动作链的全部,而是一部分。也就是说我们只截取了“动作链”的一部分,把它看成一个事态,并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事态的语言化过程需要两种操作:1)辖域(spe)的设定,即选择截取动作链的哪一个部分;2)侧面(prfile)的设定,即在进入辖域的事态参与者中,选择哪一个参与者作为突显对象。这两种操作所产生的差异将会决定句子结构类型的差异。 (3)flyd brke/hit the glass ith a haer. (4)the haer brke the glass. (5)the g

    10、lass(easily)brke.(同上:220) 例(3)-(5)所表达的事态对应图3的(a)-()。例(3)把flyd通过锤子向玻璃杯传递能量的整个动作链放入了辖域内,但是只选择了施动者flyd和受动者玻璃杯作为突显对象。例(4)从整个事态中截取了锤子向玻璃杯传递能量的部分,并将工具锤子和受动者玻璃杯作为突显对象。例(5)只从事态中截取了玻璃杯变化的部分。 langaker(1987)将上面进入辖域的事态参与者中突显的参与者称为射体(trajetry),将次突显的参与者称为界标(landark)。在上面的句子中主语是射体,宾语是界标。按照这种观点,通常把位于动作链始端的参与者作为射体时,应

    11、使用主动句,而把动作链末端的参与者作为射体时,应使用被动句。 3.主体动作客体变化动词句的认知模式与扩展过程 下面运用认知语法的动作链模式,从事态和认知层面来分析日语主体动作客体变化动词句。 例(6)、(7)与例(2)一样,主语都不是真正的施动者。及物动词后接的主格名词和宾格名词分别是事态中的施动者和受动者,那么为什么上面的句子中的主语不是事态中真正的施动者,而句子却仍然可以成立呢?例(8)、(9)与例(1)一样,主语都是事态中真正的施动者,表面看来这些句子好像是一样的,但实际的事态是否真的一样呢,其及物性又是否相同呢?下面将对此进行分析。 3.1施动者主语句 施动者主语句就是事态中真正的直接

    12、施动者成为句子主语的句子。例(1)、(8)、(9)的主语都是事态中的施动者,都可用动作链表示为图5。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单纯地用动作链模式并不能表达出施动者主语句的差别。下面,我们将把“事态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也放入考虑范围,重新利用改造过的动作链模式分析。 图6的(a)-()分别对应例(1)、(8)、(9)。我们把施动者对受动者的作用看成是能量传递。从图6可清晰地看出施动者主语句间的区别。图6(a)中,太郎对次郎施加了动作,导致次郎发生了状态变化,这是一个典型的及物事态。图6(b)中,太郎对手施加了动作,导致手发生了动作变化,从而也导致了太郎发生了动作变化。也就是说,事态中的施动者对受动者

    13、施加动作作用,最终导致施动者自身也发生了部分变化。不过,这里受动者是施动者的整体中的一个部分,我们不能说事态的参与者是两个,但施动者又不等同于受动者,因此事态的及物性低,位于及物和不及物之间。图6()中,太郎对自分施加了作用,最终导致太郎发生了变化。这是施动者和受动者为同一个主体的例子,即事态中只有一个参与者,施动者没有对其他参与者施加作用,因此事态是不及物的。 在这里,认知主体选择的“射体”都是施动者(同时也是位于“动作链”始端的参与者),也就是说在认知方式上基本是相同的,句子所产生的差异是事态本身所造成的影响。而对事态的及物性产生重要影响的是事态参与者的个数或者说事态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3

    14、.2非施动者主语句 非施动者主语句就是主语并非事态中真正的直接施动者的句子。非施动者主语句有两类,一类是主语虽然不是直接的施动者,却是整个事态的控制者,如例(6)、(7);另一类是主语既不是直接的施动者,也不是整个事态的控制者,如例(2)。 首先,我们来看控制者、非施动者主语句的认知过程。 从图6(a)可以看到,在整个事态中有两个以上的参与者,秦始皇帝并不是万里長城的施动者,真正的施动者是参与修建长城的百姓们。但是秦始皇帝却是整个事态的控制者,也就是说没有秦始皇帝的主导和控制,整个事态是不能成立的。因此,我们可以把秦始皇下令百姓去修建长城的过程看作一个单向的能量传递的过程。秦始皇帝虽然没有直接

    15、对万里長城施加动作或作用,却是整个能量传递的源头。也就是说,使万里長城修建成的最终原因是来自于秦始皇帝的能量。这样,认知主体在对事态进行认知时,也就很容易把事态控制者的秦始皇帝(位于动作链始端)作为突显对象,并且当作最突显的对象tr,秦始皇帝就成了及物动词句的主语。 从上文例(3)、(4)可见,及物动词句的主语由“施动者”扩展到了“工具”,也就是施动者施加作用的一个媒介。而从例(6)和图6(a)可以看出,及物动词句的主语由“施动者”扩展到了“事态的控制者”,是施动者施加作用的原因。需要说明的是langaker(1990:220)所提到的主语由“施动者”扩展到“工具”的扩展方式不太符合日语语言习惯,而主语由“施动者”扩展到“事态的控制者”这种扩展方式在日语中是常见的。尽管扩展方式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即“事态的控制者”和“工具”都是


    注意事项

    本文(教育论文-日语主体动作客体变化动词句的语文特征的论文.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启牛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阅读启牛文库网的“版权提示”【网址:https://www.wojuba.com/h-37.html】,按提示上传提交保证函及证明材料,经审查核实后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启牛文库网为“电子文档交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

    本站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侵权客服QQ:709425133 欢迎举报。

    ©2012-2025 by www.wojub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4006015号